Jun 10, 2009

孙悟空角色取得共鸣-西游记

在《西游记》的神话中,所描述的人物具备人性化的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发生,似曾相识,如,神话中被塑造成为一个嫉恶如仇,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更受普罗大众欢迎,虽然此号人物有本身弱的一面,他生性冲动,塑造了一个无法冷静分析的外表,每当面对决策关键时,往往会让唐僧怀疑其稳重性。

如果神话中没有了孙悟空这个角色,观众会觉得纳闷,心中满满怨气无法平,所谓的怨气并不是没有角色可以保护唐僧,而是这些表面骗得了唐僧的妖魔鬼怪,为了本身私欲-长生不老,想尽办法,耍尽手段接近唐僧,离间有能力保护唐僧的徒弟们。

虽然这种手段让人发指,甚至希望本身在《西游记》内扮演角色,狠狠的痛打这些妖魔,不能让这些妖魔得逞;没有任何角色可以在故事中斩妖除魔,因此孙悟空的出现就会大受欢迎,在这里故事充满人性情绪,无论孙悟空如何出手,不管是否有“违反天规”、“违反人权”,只要将罪恶灭绝,人们都会赞“”。

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两种类是情况:

一)罪案率提高:一旦犯罪者所作所为已经危害到普罗大众的安危,而事情一直恶化,人民就希望有所谓的“超人”来主持公道,希望有严惩造案者的方案,所以“警民对话”中只要勇敢批评警方,当场就会成为英雄,可是问题同样没有决绝。

另一种,警方如果了解人民怨气主因,在对话中除了要交代来龙去脉之外,最好加入一些憎恨罪案的字眼,如“我非常憎恨罪案,我也希望立刻捉到犯罪者,然后再送他两拳”,或许赢得共鸣,可是事实并非如此,问题依然存在,犯罪者还是有办法逍遥法外

二)政府施政偏差:无论是政策引人偏差,小拿破仑文化,还是公务员没有正视本身的执行操守,政府施政偏差似乎已经不是新闻,无论是谁,只要是拿着正义的金箍棒,狠狠的朝向犯错的执行人员打下,英雄就是他。

问题一样没有办法解决,可是这一棒将人民的怨气和怨声传达,总好过“内部协商,问题总会解决”,然后会不了了之。这动作开始只是欢呼鼓舞,可是重复发生后,就会变成心中的共鸣感。

人民不是完全支持民联,只是所选择的是相近或有共鸣对象,不要说人们民不感恩,曾几何时国阵忘了一首不朽名曲“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3 comments:

  1. 妖魔鬼怪是不会遵守"天规"的,也不会尊重人权,因为都吃人!

    "天规"反成了妖魔鬼怪的互身符。让那些循规蹈矩和胆小怕事的神仙怯步。

    所以在妖魔横行的时代,就顾不了"天规"。一棒打下去再说!

    ReplyDelete
  2. 每一次看孙悟空,总会叹如果有勇有某该多好。那就能省下许多冤枉路。不过,他很幸运总是化险为夷,而且师父也能包容他。

    但现实中呢?单靠勇气能撑多久?人民的包容度又多宽?

    ReplyDelete
  3. 如果一切尽如人意该多好。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