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互联网上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首相穿寿衣向全民拜年,这个讯息出现之后不少的网民互传,让一些不怎么关系文化细节的人们开始关心寿衣与唐装的分别,也引来不少专家为次事件作出深入分析,一些从颜色上分解,一些则在字体上分解,最终大家得了一个总结,就是都被专家误导了。
众所周知寿衣是为往生者准备的衣裳,若大马首相真是穿着寿衣为全民贺年,对华裔而言是极大的不尊重,也表现了首相的多元政治智慧只停留在做表面工作,没有深入了解整个中华文化细节,以致在中华节庆~农历新年上大摆乌龙,若这乌龙是介于一个庆典和丧事的对比,因此特有新闻价值。
一般上寿字不能乱用,寿衣不能乱穿,顾名思义,只有60岁或以上才能用得上寿字。如,六十岁称为初寿,八十岁称为中寿、百岁则称为高寿。又如七十七岁称为喜寿,八十八称为米寿、九十九则称为白寿。
中华传统文化中寿衣除了是往生者穿上以外,有者一过60岁(过寿)便会度身定做或先购买,除了事前规划般等往生是穿上外,还能延年益寿。
同样的,年龄未达60岁往生者一般上不鼓励为他穿上寿衣,往生者家属多半会为他穿上西装,或是往生者平日喜欢穿的衣服。
寿衣还有其他重点,一般上上寿的人都有着“诸事圆满”的想法,多半会希望整整齐齐,圆圆满满,因此在寿衣方面无论是用上“福”、“禄”、“寿”的字眼都是圆形设计为准,当然年代和文化的改变,一些寿衣的设计已经大胆创新,未必只有字眼。
另外,寿衣的设计顾及到的事情非常广,除了要了解体型的变化以外,还有一项值得参考的是,往生后的体温降低后身体尤其是关节都比较不容易活动,因此寿衣的设计一般都会将衣纽放在前面,而且尽量是纽扣在中间,这与女性的中华传统服装有别(传统的纽是从肩角斜开)。
很遗憾的是,目前的寿衣和唐装,除了女性的有所分别,其他的无论是在设计、颜色、字眼方面没有多大的分别,毕竟在中华文化角度而言,任何有吉祥象征的设计和字眼谁都一样受用。
首相穿寿衣的争议原本就是政治上的角力,原帖上所要带出来的是挖苦首相穿寿衣,国阵气数已尽,并不是真正从文化面面观来谈,更可以相信的是原帖置放者知道比喻错误,在这事情没有闹成话题之前已经删除。
首相唐装/寿衣之争让华裔再次注意生活上鲜少注意的事项,也坦白说,首相这次用钱有点疏忽,除了设计落后,将自己的脸放到盖满布条以外,照片上自己的脸已经臃肿(没有拍到颈项),头发又呈现白色,穿上红色衣服还要放着全蓝专色(完全没有调色~tone),更显得自己没有血色,一悬挂起来连自己的脸都看不到,真是扣分之作。
完全跳脱政治,可能有人真的文化涵养不够,以为红与选择图案美就够了!
ReplyDelete民俗学家说寿衣可以穿,其实他本身也误解了,本身穿的衣服一般没有入殓的。再说,寿衣必须是新的而且孩子送,是尽孝道。
纳吉本身不是华人,其实穿什么是没问题,至少不知者无罪,所以我也没怪他,反倒加害他穿来贺年,这些人是有心还是无意?
穿错,在意的人说是折寿,不在意不就当转运罗!
你还记得有人新年送棺材车,新年派白包,现在竟然有人没搞清楚闹出寿衣拜年,实在想不出是不是有人真想加害或没有?
至于题外话,有人又自以为是民俗学家,乱搞汉化,他是对文化认识不足。清朝政府立国到最后,也强调满汉一家,所谓倡议汉服,必须清楚知道清朝皇帝比他更懂得汉人文化,也从错误中学习。
例如中山装改自唐装,我问过我织品服装学系,专职研究所与大学部老教授王宇清,中山装改自俗称的唐装,这样唐装算不算是汉服,他说是。他脑袋比这些民俗学家还开明,文化是反映时代,地域与气候,更必须被时代人文化习惯所接受,只要大多数人认同与爱戴就是该族群特色的衣服。
唐装本身是半西式的汉服,不全然是满族马褂已经吸收西式裁剪制作的服装。一些特质来源其实是汉化,另一些是服装沿革的文化特色。
长衫马褂(大襟衫)才是当时清代的男式服装。清朝初期只是满族人穿用,在公家強制漢人剃髮易服,康熙雍正年间开始广泛流行。
唐装与长衫马褂是不同时期的产物,唐装属于清末的中式着装而长衫马褂是清代,尤其满洲人在大漠时候骑马射箭比较方便穿上与配合盔甲的衣服。
一些人错把寿衣或唐装,当都是满洲人的服装,这观点不尽正确。
学过中国服装再看到这些固执于汉本位的民俗学家,真是不得不讲,不纠正,避免误导子孙。
原来〈强调满汉一家〉要剃发易服的....
Delete那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是不是要消灭华教?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the author.
Delete楼上的,别叫“砖家”太沉重,搵食啫。
ReplyDelete哈哈哈哈!
ReplyDelete谢谢林大哥。这年代的我们,的确对文化开始陌生,
例如中山装改自唐装>>"中山裝"屬於西裝體系,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開始推廣,較多作為學生制服或軍裝。清末革命黨人很多都是到日本讀書的,而日本也成了早期的革命基地,孫中山先生在日本生活及從事革命活動多年,自然地以"中山裝"為日常穿著。
ReplyDelete滿清在1644年入關以後在中國建立殖民政權,為了鞏固其統治地位推行"剃髮易服"政策來逹到奴化華人的目的。直到辛亥革命成功以後,民國政府下令剪掉辮子,至於服裝方面則無強制穿回華夏衣冠,而是參考日本的西化經驗,豉吹穿上"中山裝"。
不知林兄把這段說法告訴王宇清老教授,問他是否屬實?呵呵
今天我們所認識的"唐裝"確確實實是滿族馬褂無疑,"唐裝"和大襟衫都同樣屬於滿族服裝體系。這"唐裝"的準確定位就是滿洲人的戰鬥常服(軍裝)。滿清殖民政權當初推行"剃髮易服"政策招到華人熱烈反抗上演了諸如"揚洲十日"、"嘉定三屠"等等的屠殺,我們的祖先到最後才屈服的。其過程慘況一點也不亞於日本侵華所發生的悲劇。
ReplyDelete滿清入關以後,每當有漢奸立了軍功(對付那些舉義的義士),滿清皇帝都會賞一件"黃馬褂",這"黃馬褂"就是我們今所認識的"唐裝",沒錯,就是一件沾滿了祖先鮮血的"唐裝"。
這"唐裝"其實和唐朝時期所穿的服裝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由於清末時期大量的華人飄流海外當苦力,人在外地總得跟人交流,由於我們都以"唐人"自居,那身上那件馬褂就陰差陽錯地變成了"唐裝"。
文化是反映时代,地域与气候,更必须被时代人文化习惯所接受,只要大多数人认同与爱戴就是该族群特色的衣服>>此話沒錯,我認為林兄道出了重點,那就是"接受",還要是心甘情願地接受。
ReplyDelete今天大家都誤以為是自己的民族服裝--"唐裝",其實是我們的祖先脖子上架著屠刀硬生生穿上的,還剃光了頭札了根辮子成為西方人漫畫中嘲笑的題材。它根本就不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正確來說,那叫"蠻化"。
滿清殖民政權倒台了百余年,我們頭上的辮子早已剪掉多時,但是在很多華人心中,還留著一尾長長的辮子,這是一尾任剪刀怎麼剪也剪不掉的辮子。
ReplyDelete我們華人彷彿集體患上了stockholm syndrome,被人奴役了還去同情我們的奴隸主。甚麼叫悲哀?這就是民族的悲哀!
我不是在鼓吹大家去復仇,也不是在搞甚麼大漢族主義。恰恰,我相信"己所不欲,勿施予人"的道理。我們不應該把滿族的民族服裝硬硬說成是自己的,這是一種文化剽竊行為。當韓國人說孔子是韓國人,華人就跳起腳來了;當滿人看到華人硬生生把滿服說成是自己的,人家作何感想?
我們明明就有自己的民族服裝--華夏衣冠。但悲哀的是,今天竟然有很多華人漠視自己的民族服裝,硬把別人的民族服裝說成是自己的,還為了首相穿的(別人的)民族服裝是不是死人裝而閙個不可開交,這世界上還有甚麼民族如此傻x?
清朝政府立国到最后,也强调满汉一家>>滿清末期,清政府對付起義的太平天國,曾考慮要不要向列強借兵,有人擔心而提醒此舉可能會引狼入室,當時慈禧就說過了一句:"寧予友邦,不予家奴",這"家奴"指的就是被殖民的我們,說出這句話的慈禧也充分表現出滿清殖民者那種奴隸主的心態。
ReplyDelete一頭家裏有滿清主子和他的漢人家奴,果然是典型的"滿漢一家"啊,呵呵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the author.
ReplyDelete清朝政府立国到最后,也强调满汉一家>>補充樓上的説法。大家都知道萬里長城吧~ 那麽修築長城有何用?修築長城就是爲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匈奴,契丹,鮮卑,蒙古,滿洲等其他塞北韃靼遊牧民族)侵犯長城内的人而城内的人就是華人。1644年,滿洲清軍入關,而他們入關第一要事就是頒佈《剔髮易服》,強制所有漢人剃滿人頭飾,著滿人服飾而違令者斬。明末清初詩人,顧炎武在當時爲此事寫了《髡發》而裏頭有一句:“一旦持剪刀,剪我半頭禿。華人髡為夷,苟活不如死”。當時華人爲了抵抗《剔髮易服》的野蠻法令,不惜犧牲生命。經過一番屠殺,人口銳減60-70%後才被逼臣服。
ReplyDelete辛亥革命時,九州十八郡,只要每州每郡革命成功,各地報章將大肆報道,這些地方已“光復”。“光復”?可去想想爲何用光復這個字眼。翻翻詞典可知,光復的意思是收回失去的領土,也指恢復已亡的國家。1910年,孫中山在舊金山對華僑演講成説過,“我中國已被滅於滿洲二百六十餘年,我華人今日乃亡國遺民,無國家之保護,到處受人苛待。 ……故今日欲保身家性命,非實行革命,廢除韃虜清朝,光復我中華祖國,建立一漢人民族的國家不可也”。1912年2月15日,孫文率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官員及南京臨時參議院參議員出發赴明孝陵祭奠明太祖朱元璋,也要告知他“中國光復,民國成立!”(請參考《祭明太祖文》)。
若“滿漢一家”,孫文和當時的報章是在幹什麽啊?呵呵~